发布时间:2020/9/7 16:30:00
国际机构Euromonitor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约为4400亿,且每年保持近2位数的增长,将于2024年突破6000亿,数万亿的大市场吸引着无数行外企业的垂涎,在众多进军化妆品的大军中,医药企业最为常见。同属于药监局管理,药品、保健品与化妆品之间内调外养的强关联让这些药企们把跨界进入化妆品行业作为最顺理成章的企业多元化选择之一,以下为目前已跨界化妆品的部分药企代表:
虽跨界者众,但做的特别成功的并不多。深究其缘由,药企跨界都或多或少地踩过以下几个大坑:
一、战略上的乐观积极与战术上的悲观消极
跨界进入化妆品行业,大部分药企最大的动因来自于被化妆品丰厚的毛利所吸引。将化妆品发展为全新的第二增长曲线是众多药企的战略目标。
由于跨界企业对行业的成本缺少全面的认知,在实际操作时,就会因为认识不清而导致决策的反复纠结。从战略上非常看好,但执行的战术上变得很消极。消极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缘于低估了化妆品市场的复杂性、对自身资源的审视不足和低估了从0到1经营的难度,尤其是需要持续的品牌建设投入时,药企都极易在实际的执行中迷失和变得悲观。
二、贸易思维与品牌思维的鸿沟
医药企业是一个非完全市场竞争的行业,决策者与消费者分离的先天特性决定企业的推广重点聚焦于针对医生的推广及宣传。在这个宣传链上,药剂科长、科室主任、医生三者形成了药品销售的闭环, 消费者吃什么药、吃多长时间基本都是由医生来决定。决策与消费的分离使得药企的销售链条比较短,相对的投入则大量集中于研发、专业推广及医生的激励上。简而言之,是典型的TO B模式。
而化妆品是一种完全由消费者自由意志选择的品类,在产品到终端之前,要进行渠道的建设、差异化的的品牌定位以及立体的品牌传播。药品的广告目的主要是打击竞争对手,并不能创造消费,而化妆品的广告和推广的目的,还有着激发需求、抢占心智和销售增量的功能。消费品的TO C特质,让化妆品经营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竞争与陷阱。
四、人才认知的本位主义
药品的研发和上市前的临床准备是一个极其严谨冗长的过程。报批时间长,审核严格,对资金、科研及药企的综合实力有着很强的要求。相比化妆品的备案,药品在上市前的准备要严谨得多。这就给药企带来了一个错觉,觉得自己的工厂和实验室都比起化妆品生产车间那些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乳化大锅来,不知道要精密和高级多少倍。“我们随便分出一条生产线来,都是对化妆品工厂的降维打击。”这种想法是大部分药企高层的常规认知。
一、扬长避短、田忌赛马
在规划品牌时,每个公司应该客观评估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决定进入化妆品的方向与侧重点。化妆品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全产业链竞争的阶段,要在数万亿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路径不只有做品牌这一条。药企进入化妆品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布局,上市药企可以考虑品牌投资与孵化,有原料资源的可以发力供应链,有特殊渠道资源的可以定制专供产品,有研发资源的可以专注进行ODM。
二、找对标,跟榜样
在发展初期,找一个符合自身发展远景的品牌做对标,从定位、产品架构、渠道、目标消费群等多维度寻求参照,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避免无谓的弯路。
三、专业公司加持
寻求与专业的研发机构、咨询策划公司及人力资源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专业公司的资源与经验作为决策参考,在品牌定位、渠道规划、品项开发上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四、调整期望阈值
很多大的药企,尤其是上市公司经常会参照集团的成熟业务板块的体量,将首年的化妆品销售目标以亿元为单位进行规划。过高的目标往往会适得其反,给团队带来负激励。根据企业自身的现状制定可行的综合目标,除了销售额,还应该从网点拓展、产品研发、团队建设等系统指标来考量发展初期的目标。熬过竹子生长的最初的三厘米谋求厚积薄发。
五、共享合伙人
马克思说: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跨界企业要想获得更快速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建立更有自我驱动力的人才观。社交时代的化妆品行业,新型的雇佣关系将围绕着“人人都是老板”的共享合伙人的方向演进,要长期留住并激励人才,企业必须有分享精神,用共同创业的理念来打造企业的人才观。
作者罗文琴
系资深美妆品牌管理专家
天勤品牌咨询整合营销机构CEO/首席增长官
曾服务同仁堂、片仔癀、自然堂、薇诺娜等知名品牌